小賣家賣潮鞋收入不如超商正職?賣貨的光鮮亮麗卻連最低薪資都賺不到!

不曉得大家是否覺得要當一個稱職的鞋頭、潮流店家,要先拋棄自己的良心呢?

剛踏入潮流圈的新手,都會想說都是這些「黑心」人士,用各種下流手段狂買熱門、限量商品,把價錢炒到超高,令人髮指。

但你知道嗎?大部分的小型賣家,一個月賣貨收入連法定最低薪資都收不到?也就是去超商做正職也可能輾壓這些外表光鮮亮麗的賣家嗎?

這邊不賣關子,直接算給你看。

如果一雙鞋賺 500塊,一個月要賺 30,000 塊需要賣 60雙,也就是說一天需要賣兩雙鞋,並且需要收購兩雙鞋,不然沒東西賣。你覺得你看到的小賣家,一天能賣,又能收到幾雙呢?

如果買賣低於上面的數字,或是不小心進到倒閉款,那說實在,沒有額外工作的話,連晚餐都不知道吃不吃的起。

這邊你可能會認為說,怎麼可能只賺 500塊?街上隨便一雙炒鞋都加價高於 500很多。

如果要探討這件事情,就還先讓我稍微解說一下大多小型鞋頭、選貨店是如何進貨的,以及成本。

一般的小型選貨店說實在的沒有太多本錢去跟大品牌談,因為通常會有綁貨的問題,例如你想進 10件熱賣款短T,你就要進 3件冬裝外套。基本上不是你想賣什麼就賣什麼。而且更多的情況是,你的量太小,人家連報價都不給你。這邊說得太小是指沒一次進個百萬的進貨量,都算是太小不夠格。

所以進貨很多時候可能是跟中盤拿,或是直接去找市場上有超額利潤的商品,或是國內外有價差的商品。而其中通常利潤比較高的就是所謂的「限量商品」。

不過,首先要先了解的是「限量商品」,是品牌經營的武器,很多品牌商品沒有說自己是限量的,但他量故意做很少。

就像勞力士熱門款幾乎都有限量,市場價格也是居高不下,但是他不是官方說的限量款。

你說這是因為市場需求太高,工廠產量上不來,不是故意的?

會信這個也是很天真,這個說法就是個行銷策略,畢竟勞力士與其子品牌帝陀還有那麼多賣不掉的冷門款。為何不把其他冷門錶款都取消,全力專攻一種錶款?反而要做一些冷門表讓別人配表呢?

再講另外一個例子,例如 Apple iPhone 也不需要出那麼多種機型,每年九月就推出 iPhone Pro 和 iPhone Pro Max 就好了啊?

尤其低規格的機型,生產出來不都是當庫存?

所以我們合理推斷,買不到熱門款是品牌商刻意造成的結果,品牌商寧願多生產很多就你看起來像可以直接進 Outlet 的品項,也不願意多生產熱門商品。

這是因為產品的好與壞是”比較”出來的,同樣的鞋型,不同的顏色,不同的藝人穿過,大家喜歡的程度就不一樣。

而且大家都穿同一雙鞋,就會產生一種團體氣氛,似乎再講:

「你可以不穿,但你不能沒有。」

結果就是大家擠著買同樣的商品,例如每年 9月蘋果的經銷商哪間開賣不排爆?排越爆,反而越多人買。

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「飢餓行銷」。

當然,最近很少特別聽到這個名詞,是因為幾乎每個品牌大家都在用,已經不是什麼特別需要提出的事情了,連吃個拉麵都排半天。

不過上面只能解釋商品難買,如果要能更理解炒作市場,我們用簡單的情境說明比較簡單:

假設某天你剛好很喜歡某雙鞋,去排隊了。你提早三小時到排在第五號,這雙鞋每人限量兩雙。而旁邊晚到的店家看排隊無望,排隊人龍繞了商店三圈,直接舉牌一件加價 500 現金無限收。這時候你會多買一雙嗎?

你可能會猶豫,但如果這店家老闆每次都出現,以前看很多人在你眼前成功交易過,只要在結帳的時候多買一雙,你等下就拿回現金,順便而已,根本零秒賺 500。當然你也可以想成,你買這雙限量鞋直接便宜 500,人家都加價買,你還打折買,根本神人。

無論你是否願意,反正一定有人願意,而且是很多人願意。這樣的事情在潮流圈本來就是常態發生。

當然,這個故事中的收購店家老闆,看起來是直接的漲價原因,如果他不收購,市場價值就不會提高,也不會出現所謂的炒價。

但是不要把老闆想的那麼壞,也不要把老闆想的那麼笨。無論是任何的店家,賺的錢就是賣出的價格減掉進貨的價格。所以他如果不加 500 就可以買得到,那他就不會加錢。如果他可以低於原價買到,那他就會低於原價買,這是一定的。如果老闆可以低於定價買到,那他賣的很可能不會高於定價。

不過這時候原本的故事就不成立了,如果你知道有其他店同一天可以打折購入,你還會提早三小時排隊去賣原價的店排隊嗎?既然開賣即買貴,老闆就不會站在那邊收,先別說大家會不會多買,根本一開始就沒人想排。結果這款就變成滯銷品了。

這個簡單的邏輯我想大部分有在做生意的人都知道,這是飢餓行銷的基本操作邏輯,不過行銷造勢沒做好,很容易就變成笑話,一堆賣不出去的貨。

所以真正的問題是,炒價究竟多少才合理,搶購市場有影響到一般玩家嗎?

先說我們自己的認知,尤其是法律有規定,有時效的商品與民生用品,例如車票、演唱會票卷,或是食物之類,確實不適合且違法。不過其他商品加價賣,還真的都沒什麼問題,尤其是有二手價值的商品。

例如 NIKE 永遠有 outlet 款,鞋的品牌特賣會遠永不缺,炒鞋說真的沒有什麼問題,因為他不會導致讓你需要赤腳在路上走。炒鞋的市場基本上你怨恨他只是因為無法滿足你的慾望而已。而且正如上面所說,這個問題就是品牌方故意的。

很多人埋怨機器人大軍用程式搶購讓一般人買不到,但事實上這其實是假的。因為品牌方要抓機器人真的太容易。

首先,一個人或許可以搞到很多 IP,可以搞到很多帳號,可以搞到很多 Email,但是他無法搞到很多「地址」與很多「信用卡」卡號。即使他很厲害,有 100個地址與信用卡卡號,但那也就是個上限。很難像虛擬的資訊,沒事弄的上千上萬個。所以真要抓還真的很容易。例如 NIKE 台灣因為都是從國外出貨,所以購買要綁定身份證,又加上抽籤制。所以操作起來真的就很麻煩。基本上沒有看到線上直接拉個 100雙這樣的事情出現。

當然一定有人大量投籤,不過如果每一個地址都只有對應一個人的話,光是收貨這件事就會變得很麻煩,例如找了 1000 個朋友投籤,中了 100個,但因為地址都不一樣,寄到後你要去 100 個地址拿,想就很麻煩。

而且更重要的是,除了你的家人,大概沒有人會願意永遠「無償」當人頭戶,也就是說無論是用機器人抽籤、或是收購、找人代為排隊等。都是需要給出額外的費用。也就是所謂的過一手。

要你提早三小時大熱天去排隊你要收多少錢才願意呢?這個金額加上產品本身的價錢,就變成了店家的進價。

另如最前面我們提到的,即使店家佛心來著,一雙鞋只賺 500,代表他一個月要賣 60 雙,才有 3萬的利潤,才接近台灣 2024年的基本薪資 27470,養活自己都很困難。而且他每天必須要收到 2雙鞋,再加上賣出 2雙鞋 才能領最低薪資。

所以換句話說,如果你一雙鞋沒辦法賺超過 500,或是你沒辦法每天賣掉兩雙鞋,那做任何的工作都會比這個工作要賺錢的多。

所以事實上,這個市場上的一般的炒價賣家,也就是品牌商的打工仔罷了,真的是賺辛苦錢。

而且這絕對可以證實,例如網紅 Toyz 在公開的影片中有講到,他的拾汣茶屋只加價 20% 於成本作為利潤,已經遠低於其他飲料店了 100% 的利潤。

如果我們今天改成 NIKE 的 Dunk 平均售價 3600,加上熱門商品收購 500 費用,會變成 4100 元,外加 20% 意思就是外加 4100 x 0.2 = 820 元。也就是每雙鞋可以多賺 320 元。

反過來講,與一般人認知的相反,即使和市面上認為便宜的商品利潤去比,同樣的營業額下,賣炒鞋每筆交易會「少賺」 320 元,一個月賣 60雙,一個月會少賺 19,200,根本做公益。

而且在店家已經這麼可憐的利潤下,即使賣一雙 4600 的 Dunk 也很高的機率被嫌貴到爆炸,良心被狗啃。

當然,說真的,店家講得自己多可憐,然後認爲客人會買帳也是很天真,畢竟賣東西創業就是體驗生活的殘酷,哪個產業不是這樣呢?

所以最後要提到的是,「殺頭的生意有人做,賠錢的生意沒人做」這個市場真理。

如果「真貨的成本」就是這麼高的情況下,市場價值卻養不起賣家,賣一件賠一件。那市場上就不會有人在賣「真貨」,畢竟即使真的有人智商那麼低,他最後也會沒錢進貨。

這時候如果要符合市場的期待,低價的限量品爆款,那就一定會有「替代品」出現,也就是假貨。因為假貨的進價遠低於「正品」,所以他可以賺到應該有的「利潤」。

而且很有趣的是,根據觀察,假貨商機乎不賣不是爆款的商品,因為即使假貨進貨成本再低,也是有成本,同樣也會卡貨,變成該商品虧本。

所以結論上來說,如果你認為因為你很想要這個產品,但他被市場無良炒作到你買不起的情況是邪惡的話。那當你因為貪小便宜而買到假貨的時候可能只能怪自己喔。因為市場是公平的,無論是對「賣家」或是「買家」,有需求就會有人去填坑,沒人願意當傻子虧本去填,那會出現什麼「替代品」也可想而知吧。

喜歡我們的文章的話,歡迎到我們的 Facebook 粉絲團 按讚喔!

thenir

覺得在網路上買賣交易好像還滿好玩,真的花心思做了才發現好像被坑了的站長。